布设“千里眼” 日照大学城德胜园餐厅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亮点多
“现在的餐厅大变样了,装修像‘咖啡馆’一样整洁舒适,楼上还开设了各色小吃,除了吃饭,我们还经常过来上自习。”说起德胜园餐厅的改变,几名在餐厅内读书的学生连连点赞。
殊不知,在“华丽”的前厅背后,还有一套科技感十足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在时刻保障着每名学生的用餐安全。
2020年3月中旬,日照市启动大学科技园高校后勤管理规范提升工程,对各园区宿舍及学生餐厅、园区道路、绿化植被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其中,德胜园餐厅改造同期,东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前谋划、靠前指导,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模式,为餐厅布设监管“千里眼”,保障学生用餐安全“最后一米”。
7月6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跟随东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脚步走进德胜园餐厅,了解“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模式背后的“奥秘”。
在走进后厨区域,许多科技化、智慧化的监管措施也刷新了记者对以往餐厅后厨的印象。刚进门处就有一台电子设备,所有进入后厨的工作人员都要在这里完成人脸识别、体温检测后方可进入后厨区域。
而每个加工区、储备间的天花板处,都设有监控摄像头;每个隔间门口都架设挡鼠板,挡鼠板上设有一个电子设备;每台留样冰箱内都有一个显示温度的小小电子设备。
看似无奇的监控摄像头与名不经传的电子仪器,实则暗藏着许多智慧化的监管奥妙——东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打开手机上的“众食安”APP,整个德胜园食堂的食品安全信息一目了解,包括挡鼠板是否打开、加工区工作人员是否佩戴口罩以及冰箱内的温度湿度等,这些都是监控设备及电子检测器实时传回的数据。
后厨天花板上的摄像头,实际拥有AI智能抓拍技术的魔盒,共接入57路监控设备,不论是加工间、留样间还是食品原材料间等,无一遗漏。摄像头连接“众食安”APP,感应器自动图像识别、抓拍后,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出预警。而记者看到的冰箱内及挡鼠板上的电子检测设备则是一种感应节点,这里共设置冰箱感应节点36处、挡鼠板10处、消毒检测器74处,也具有实时回传预警功能。
这样一来,一旦餐厅后厨有风吹草动,“众食安”系统便会在第一时间把消息报给监管部门,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盲人摸象”到“尽收眼底”,真正的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给食品监管加装“千里眼”,将监管环节置于阳光下。
公示电子屏同时,餐厅前厅入口处的公示电子屏,也可以同步看到总系统通报的监管数据,学生们可以自助操作了解整个餐厅的食品安全情况。
“对我们来说,不管人在哪里,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知晓餐饮单位情况,不但节约了时间,通过数据展示也能实现更好的监管。”东港区市场监管局东城监管所所长王倩如是说。
据了解,“众食安”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由杭州佑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设计,除了市场监管工作人员用的“监管端”手机APP外,运营餐厅的餐饮管理公司工作人员也有一个“企业端”手机APP。按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要求,餐饮管理公司工作人员自行上传营业执照、许可证、食品索证索票等基础信息,餐厅负责人可以对后厨工作人员健康证、索证索票、消毒记录、晨检记录等工作台账进行实时查看,第一时间发现后厨工作人员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督促整改,有效保障了食品经营主体责任的落实。
行走在德胜园餐厅,就餐区域宽敞明亮,环境舒适优雅,设计以青春休闲为主题,简约而不简单。其中,购餐区的一排智能化“收银台”十分醒目。据了解,这是餐厅自助台的托盘称重区。
该平台可实现自助称重核算价格,学生只要将餐盘放置在称重区,系统即可自动核算该餐总价。此外,学生只要在机器前进行刷脸识别,通过人脸识别信息与远程饭卡内的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就能够实现“刷脸”支付。“从传统支付的202秒,到现在只需要32秒。”校园餐厅的这些“黑科技”,极大的提升了师生的就餐体验,广受好评。
去年以来,东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保障学校食堂等重点领域食品安全,大力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全区247家学校食堂实现了“明厨亮灶”全覆盖。今年,东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监督管理思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全力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工作。
目前,大学城德胜餐厅、日照师范、北京路中学等12处学生食堂及2处大中型餐饮企业均纳入了东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下一步,东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全力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应用,实现企业信息可查、后厨情况可视、群众感受可评、监管责任可溯,护航“舌尖”安全,对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进行规范管理。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8/106597009】
7月5日上午,由市交通运输局、市交警支队、东港区农商银行共同发起,市区11家出租汽车公司协助,100余辆出租汽车参与的日照市第15届“高考爱心服务车”免费送考活动开幕式真正开始启动。[详细]
在党建的引领下,赵中兰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针对班情,思考、调整工作策略,努力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思路,让课堂更“接地气”,育人更“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