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是旅游住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发展旅游民宿特别是乡村民宿成为了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重要方法,为全面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2月,全国首批等级旅游民宿主人培训班在四川大邑县举办,再次将助力旅游民宿高水平发展摆在社会关注的焦点位置。
标准的定义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覆盖业内,并供该群体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由此可见,标准是奠定行业的基础。随着旅游民宿等级标准从行业标准到国家标准的跃升,旅游民宿也成为近年来旅游住宿业重要的新业态,真正站在行业高水平发展的平台上,并通过落实国家标准开展有效的行业规范管理,成为推动旅游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新国标”对民宿进行了明确释义,尤其注明旅游民宿与其他住宿业态的不同之处在于旅游民宿是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首先,民宿的建筑物主体是民居以及民居中的闲置资源,且经营用客房建筑面积层高不超四层,建筑面积不超800平方米。如此一来,作为旅游住宿新业态的民宿,在可经营用客房总面积上有了明确要求。
其次,民宿无论等级高低,民宿要有主人是必备要求,且民宿主人不单单是民宿投资者、拥有者,也可以是运营者。“新国标”对“民宿主人”进行了明确定位,划定了其与“民宿管家”的功能区别。“民宿主人”是民宿文化的重要体现,“民宿管家”是民宿服务的重要保障。事实上,民宿的核心文化便是“主人”文化。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述:“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而“民宿管家”则是民宿服务接待的“第一”参与者,是面对游客进行迎来送往、沟通交流的民宿运营的“一把手”,如同其他住宿业态中的“总经理”。在这其中,主人也作为经营者适当地参与接待,达成有效、友好的主客互动。总而言之,“主人”与“管家”,“文化”与“服务”相辅相成,民宿才能够拥有自身独有的文化和内涵。不同地域的民宿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主人文化,带给游客的是不同的体验价值。所以民宿不仅是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体验的追求和新时代、新旅游消费需求的产物,它更是赋予了新时代的新农人身份的转换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赋予了新农产业高附加值。
最后,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来看,单纯依靠民宿房间出租获取营收,远不能维持民宿的整体经营成本。唯有在提供住宿服务基础上,提升业态价值,不断的提高游客对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价值,以住宿的四个基本面作为一销基点,带动二销八个方向的体验,民宿的运营才能够有收益,并且实现持续收益。
以国家甲级民宿锦府驿的蝶变为例,锦府驿的创评与发展充足表现了民宿打造与运营的“四面基点,八方体验”。
所谓的 “ 四面基点 ” ,指由老宅第一次装潢改造后建成的农家乐(民宿 1.0 版)发展到现今的高端民宿(民宿 3.0 版),即通过 “ 整体环境改造 ”“ 住宿体验升级 ”“ 文化赋予价值 ”“ 产业社区带动 ” 实现四个基本面的转化升级。比如通过对客房卫生间干湿分区、软装床品布草提质升级,依托宅院故事挖掘、乐队互动展演、社区公益活动等方式,不断夯实游客住宿高体验感基础,打开民宿一销基点;通过对 “ 历史探究 ”“ 文脉梳理 ”“ 自然融入 ”“ 博物大观 ”“ 场景再造 ”“ 研学交流 ”“ 文创设计 ”“ 社区公益 ” 的八个方向的延展体验,从西岭雪山到大邑古镇、从汉服青衣到烹茶煮酒、从小豆蔻到锦府月等,提升游客好奇度和体验欲,放大游客自创、自赏价值,全面打通民宿二销的 “ 任督二脉 ” 。
从服务的角度来看,民宿住宿服务与酒店住宿服务略有不同。酒店的住宿服务分工明确、责任架构层级较多,客房服务目标侧重于不打扰客人,内部呈现则是酒店整体的文化定位;而民宿以“主人文化”为核心,在不打扰宾客隐私和过度服务的基础上,民宿服务需要主人更主动地去参加了,进行主客互动。因此,民宿住宿服务分工相对模糊,责任也更为集中,对综合性、互动性要求较高。
事实上,旅游民宿更像是私人定制的社交活动场合。民宿主人文化的内涵包含了主人的个人爱好、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等,同时又是善意的、温柔的、和谐的,无论在视觉方面,或是体验方面,都能更融洽地在民宿空间里多维度呈现,并按照中国人“乡土好客”的热情,主人服务与宾客美好生活共享。
2023年开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在促进乡村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的要求。结合这一点看,我国旅游民宿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就是要通过做强“小”民宿来提升民宿周边,实现空间环境景区化、产业业态度假区化、游客生活社区化,进而实现以点带面,逐步提升旅游品质,最终形成文旅融合背景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大格局,为文化旅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