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20 20:04:20 | 作者: 餐厅布草
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珍藏着陈若克的照片——一头短发,灰色军帽,英姿飒爽。她当时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科科长、山东分局妇委会委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1919年出生于上海,广东佛山人。
陈若克17岁加入中国。“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陈若克经武汉辗转到达太行山。1939年6月,随八路军第一纵队到达沂蒙山。后经房东大娘王换于介绍,陈若克与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朱瑞结婚。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岁月。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分割”与“蚕食”。这年冬天,日军对沂蒙山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此时的陈若克已怀有8个月身孕。房东大娘见她行动不便,要把她掩藏在自己家里,她坚决不同意:“咱们革命哪能避艰险,我是个领导干部,要是找个地方躲起来,怎么去号召同胞们抗战?”
部队转移到蒙阴东北部的大崮山。这里地势险要,四周悬崖峭壁。11月7日,日军飞机、大炮对崮顶猛烈轰炸。隐藏在山洞里的是山东分局机关的几个女同志。日军每次轰炸,床板都会受到极大震动,洞顶的石头、泥土落到床板上。陈若克趴在床上,努力护着肚里的孩子,她感觉孩子折腾得厉害,阵痛提前开始。
山顶很冷,陈若克罩着房东给的盖头布,穿着大娘送的大襟土布褂子,内穿一件米色毛衣。她来自上海,才22岁,人长得漂亮,对衣着非常在意。不是为了伪装,她不会穿上房东的衣服。半夜时分,一股日军从山后摸上来,部队当即突围。陈若克由警卫员搀扶着向北转移。由于阵痛加剧,她行动缓慢,与突围队伍失去联系。她终于支撑不住,让警卫员赶紧到附近村庄找乡亲帮忙。警卫员还没回来,陈若克已把孩子生下来。她脱下房东送她的大襟褂子,把这个早产的女儿包起来。不幸的是,孩子的哭声引来了鬼子。
鬼子不知陈若克是什么人,发现她的着装与当地人不同,认为这个女人不同寻常,就把她的手脚用铁丝捆住,关在一间小屋里。陈若克一天一夜滴水未进。鬼子接到指令,要把她押往沂水宪兵司令部。马夫把虚弱的陈若克横在马背上,手脚被绳子拴在马鞍上,婴儿被扔进马料袋子里。刚刚降生的孩子被马草扎得拼命哭叫,哭哑了嗓子。马背上的陈若克心如刀绞,那是她的心头肉啊!陈若克强忍着,不在鬼子面前掉一滴眼泪。母女俩煎熬了100多里,终于被押到沂水县城。
在日军宪兵司令部,陈若克坚贞不屈,只字不吐,遭到严刑拷打,直到昏死过去,被抬进牢房,头上厚厚的纱布被鲜血浸透。对付陈若克,鬼子软硬兼施,一看硬的无效,就换了软的。见陈若克没奶水,就把一瓶牛奶送到牢里,“我们知道你是八路,很坚强。你也是孩子的母亲,难道一点都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翻译官按照日本人的意思,试图说服陈若克。孩子饿得已经哭不出声音,干瘪的小嘴,一张一合地翕动着。陈若克的心都要碎了,但她把奶瓶摔在地下:“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少来这一套。”
陈若克意识到敌人要对自己下手了,她艰难地抱着孩子,咬破手指,让自己的鲜血滴到孩子的小嘴里,说:“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吃妈妈一口奶,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11月26日,残忍的日军在她和孩子身上连捅27刀,年仅22岁的陈若克和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一起牺牲。这个热爱时装、热爱骑马、热爱丈夫、热爱孩子、热爱理想的女八路,以其年轻的生命和新生的女儿,让日寇知道,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沂水呜咽,蒙山肃穆!我身边许多人听到这里,大多红了眼圈,流了眼泪!
12月中旬,王换于大娘经多方打听,终于从一个汉奸嘴里得知消息,陈若克是在沂水西郊一块空地上被杀害的。烈士的遗体血肉模糊。房东大娘认出了那件土布褂子,那是陈若克突围时大娘给她穿上的。我敌工部门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收殓了陈若克和孩子,悄悄运回沂南房东大娘的家里,大娘含着热泪让家人买回大小两口棺材,又带着两个媳妇为陈若克做了一套寿衣——新棉衣棉被。然而,残忍的鬼子破坏了陈若克的遗体,衣服根本无法穿上。大娘只好将陈若克母女残缺的肢体用衣服包好,秘密埋葬在院后的菜地里。
陈若克牺牲后,她的丈夫朱瑞闻讯悲痛不已。送葬那天,朱瑞赶到现场,一定要最后看一眼自己的爱妻和女儿。可王换于大娘说什么也不让他开棺,怕他看见妻女那四肢不全、面目全非的遗体更加难过。朱瑞这位指挥千军万马镇定自若的高级将领,此时号啕大哭,痛不欲生!
1942年7月7日,朱瑞将军为结发妻子写了一篇悼念文章《悼陈若克同志》,这天,是朱瑞与陈若克订婚4周年纪念日,也是全面抗战爆发5周年纪念日。朱瑞饱蘸深情地写道:“若克同志牺牲了!她死得太早,因她才廿二岁!她的死,是革命的损失,党的损失,妇女的损失,也是我的损失!因为我们是衷心互爱的夫妻和战友啊!但她的死又是党的光荣,妇女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因为她和我们前后的两个孩子,都是为革命而牺牲了的。”8月1日,山东根据地的《大众日报》在第四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这篇文章。当时的编者按写道:“此文又非一般的纪念文可比,其内容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故特抽出,于此伟大的八路军诞生日和世界反战反法西斯纪念日发表,以纪念死者,教育生者。”
1953年,陈若克墓地迁移至孟良崮烈士陵园。烈士墓前,几束黄菊,无尽悼念。陈若克的牺牲,距今已经84年。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年代,已是历史的册页,84次冬夏易节,84度寒来暑往,一个英雄战士的英魂,一个年轻母亲的母爱,如丹如枫染红了蒙山崮顶,如歌如泣伴流着沂水清波,烈士的精魂,永远闪耀着人性与信仰的光华!
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珍藏着陈若克的照片——一头短发,灰色军帽,英姿飒爽。她当时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科科长、山东分局妇委会委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1919年出生于上海,广东佛山人。
陈若克17岁加入中国。“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陈若克经武汉辗转到达太行山。1939年6月,随八路军第一纵队到达沂蒙山。后经房东大娘王换于介绍,陈若克与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朱瑞结婚。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岁月。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分割”与“蚕食”。这年冬天,日军对沂蒙山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此时的陈若克已怀有8个月身孕。房东大娘见她行动不便,要把她掩藏在自己家里,她坚决不同意:“咱们革命哪能避艰险,我是个领导干部,要是找个地方躲起来,怎么去号召同胞们抗战?”
部队转移到蒙阴东北部的大崮山。这里地势险要,四周悬崖峭壁。11月7日,日军飞机、大炮对崮顶猛烈轰炸。隐藏在山洞里的是山东分局机关的几个女同志。日军每次轰炸,床板都会受到极大震动,洞顶的石头、泥土落到床板上。陈若克趴在床上,努力护着肚里的孩子,她感觉孩子折腾得厉害,阵痛提前开始。
山顶很冷,陈若克罩着房东给的盖头布,穿着大娘送的大襟土布褂子,内穿一件米色毛衣。她来自上海,才22岁,人长得漂亮,对衣着非常在意。不是为了伪装,她不会穿上房东的衣服。半夜时分,一股日军从山后摸上来,部队当即突围。陈若克由警卫员搀扶着向北转移。由于阵痛加剧,她行动缓慢,与突围队伍失去联系。她终于支撑不住,让警卫员赶紧到附近村庄找乡亲帮忙。警卫员还没回来,陈若克已把孩子生下来。她脱下房东送她的大襟褂子,把这个早产的女儿包起来。不幸的是,孩子的哭声引来了鬼子。
鬼子不知陈若克是什么人,发现她的着装与当地人不同,觉得这一个女人不同寻常,就把她的手脚用铁丝捆住,关在一间小屋里。陈若克一天一夜滴水未进。鬼子接到指令,要把她押往沂水宪兵司令部。马夫把虚弱的陈若克横在马背上,手脚被绳子拴在马鞍上,婴儿被扔进马料袋子里。刚刚降生的孩子被马草扎得拼命哭叫,哭哑了嗓子。马背上的陈若克心如刀绞,那是她的心头肉啊!陈若克强忍着,不在鬼子面前掉一滴眼泪。母女俩煎熬了100多里,终于被押到沂水县城。
在日军宪兵司令部,陈若克坚贞不屈,只字不吐,遭到严刑拷打,直到昏死过去,被抬进牢房,头上厚厚的纱布被鲜血浸透。对付陈若克,鬼子软硬兼施,一看硬的无效,就换了软的。见陈若克没奶水,就把一瓶牛奶送到牢里,“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是八路,很坚强。你也是孩子的母亲,难道一点都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翻译官按照日本人的意思,试图说服陈若克。孩子饿得已经哭不出声音,干瘪的小嘴,一张一合地翕动着。陈若克的心都要碎了,但她把奶瓶摔在地下:“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少来这一套。”
陈若克意识到敌人要对自己下手了,她艰难地抱着孩子,咬破手指,让自己的鲜血滴到孩子的小嘴里,说:“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吃妈妈一口奶,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样一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11月26日,残忍的日军在她和孩子身上连捅27刀,年仅22岁的陈若克和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一起牺牲。这个热爱时装、热爱骑马、热爱丈夫、热爱孩子、热爱理想的女八路,以其年轻的生命和新生的女儿,让日寇知道,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沂水呜咽,蒙山肃穆!我身边许多人听到这里,大多红了眼圈,流了眼泪!
12月中旬,王换于大娘经多方打听,终于从一个汉奸嘴里得知消息,陈若克是在沂水西郊一块空地上被杀害的。烈士的遗体血肉模糊。房东大娘认出了那件土布褂子,那是陈若克突围时大娘给她穿上的。我敌工部门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收殓了陈若克和孩子,悄悄运回沂南房东大娘的家里,大娘含着热泪让家人买回大小两口棺材,又带着两个媳妇为陈若克做了一套寿衣——新棉衣棉被。然而,残忍的鬼子破坏了陈若克的遗体,衣服根本没办法穿上。大娘只好将陈若克母女残缺的肢体用衣服包好,秘密埋葬在院后的菜地里。
陈若克牺牲后,她的丈夫朱瑞闻讯悲痛不已。送葬那天,朱瑞赶到现场,一定要最后看一眼自己的爱妻和女儿。可王换于大娘说什么也不让他开棺,怕他看见妻女那四肢不全、面目全非的遗体更加难过。朱瑞这位指挥千军万马镇定自若的高级将领,此时号啕大哭,痛不欲生!
1942年7月7日,朱瑞将军为结发妻子写了一篇悼念文章《悼陈若克同志》,这天,是朱瑞与陈若克订婚4周年纪念日,也是全面抗战爆发5周年纪念日。朱瑞饱蘸深情地写道:“若克同志牺牲了!她死得太早,因她才廿二岁!她的死,是革命的损失,党的损失,妇女的损失,也是我的损失!因为我们是衷心互爱的夫妻和战友啊!但她的死又是党的光荣,妇女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因为她和我们前后的两个孩子,都是为革命而牺牲了的。”8月1日,山东根据地的《大众日报》在第四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这篇文章。当时的编者按写道:“此文又非一般的纪念文可比,其内容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故特抽出,于此伟大的八路军诞生日和世界反战反法西斯纪念日发表,以纪念死者,教育生者。”
1953年,陈若克墓地迁移至孟良崮烈士陵园。烈士墓前,几束黄菊,无尽悼念。陈若克的牺牲,距今已经84年。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年代,已是历史的册页,84次冬夏易节,84度寒来暑往,一个英雄战士的英魂,一个年轻母亲的母爱,如丹如枫染红了蒙山崮顶,如歌如泣伴流着沂水清波,烈士的精魂,永远闪耀着人性与信仰的光华!